單項選擇題400多年前,法國諾查丹瑪斯在《諸世紀》中,認為1999年7月人類將面臨劫難。本世紀70年代,日本人五島勉則根據這首詩用計算機把“地球末日”的時間精確到1999年8月18日,宣稱屆時“恐怖大王”和“大十字”將同時降臨人間。但是,人們在復雜的心態(tài)中卻平安地度過了7月,也平安地度過了8月18日?!按笫帧鳖A言破滅了。由此可見,“世界末日”的預言()

A.違背了客觀存在的事實,使主觀與客觀相背離
B.違背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C.違背了事物聯系的多樣性
D.違背了事物運動的統(tǒng)一性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單項選擇題最近兩年以來,盡管中國人民銀行一再降息,但居民個人儲蓄仍在增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居民預期收入減少,而預期支出增大。這表明()

A.人們對未來的預測是對客觀實際的反應
B.意識并不一定能如實反映客觀世界
C.人們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
D.主觀與客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2.單項選擇題有人說,21世紀是生物工程的世紀。目前,人們已造出了“基因魚”、“基因豬”等新型物種,相信將來還會有意識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種。這說明()

A.人類面對大自然不是單純適應和消極地聽任自然的擺布
B.只要極大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物種的
C.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越來越弱
D.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意識不僅可以反映物質,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物質

3.單項選擇題人類經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已使自然界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人類所到之處都留下了自己意識的印記。這說明()

A.人類產生以前自然界是客觀的,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是主觀的
B.自然界是客觀的,人類社會是主觀的
C.在特定的條件下,意識可以決定物質
D.人能夠利用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能動地改造自然

4.單項選擇題下列選項中,屬于物質現象的有()

A.光和光學
B.生產關系和生產力
C.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目標
D.萬有引力定律

5.單項選擇題2010年12月,惡劣天氣持續(xù)籠罩整個歐洲,生產、生活受雪災影響嚴重,而究其原因,罪魁禍首是全球變暖。這是人類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全球變暖的惡果。這告訴我們()

A.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是絕對的
B.規(guī)律的存在和發(fā)生作用是無條件的
C.要尊重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
D.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

最新試題

請分析“小魚勝大壩”的故事所蘊含的辯證唯物論智慧。

題型:問答題

12個“一號文件”的出臺及所體現的思想是如何體現矛盾分析法的?

題型:問答題

2011年6月30日下午,京滬高速鐵路正式通車運營。京滬高鐵全長1318公里,最短旅行時間為4小時48分鐘,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上海公民曉丹獲悉后,提前好幾天買票,一定要體驗一把。下面是曉丹在博客上留下的高鐵體驗,請你跟帖,指出其相應的哲學道理。

題型:問答題

材料:人類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太空資源對地球的重要意義,各國紛紛發(fā)展航天事業(yè),其間充滿了坎坷、血淚。1986年1月美國“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起飛后爆炸,7名宇航員殉難藍天;2003年2月,美國“哥倫比亞號”號航天飛機在返回途中解體,宇航員全部犧牲。然而人類問鼎蒼穹的腳步不會停止,她的奧秘會不斷的為人類揭示。為了更好的利用太空資源服務于經濟建設,我國航天事業(yè)制定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太空深情相吻,標志著我國已經突破第二階段,掌握了交匯對接和出艙活動為代表的更深層次的技術,深化了對航天工程的認識,為第三階段的空間站建立奠定了基礎。由于中國航天人根據我國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和掌握太空前沿技術,嚴格按照“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七字方針,發(fā)揮航天精神,把質量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生命,使每次發(fā)射試驗都真正做到了零故障、零差錯、零失誤。目前我國航天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前進,基本上沒有走彎路。結合材料運用辯證唯物論知識說明,我國航天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前進的原因。

題型:問答題

請你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談我們應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的侵襲。

題型:問答題

近年來,水資源利用中的民生問題引起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為此,我國政府加強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法》,規(guī)范取水許可管理,完善水資源綜合規(guī)劃,深化水價改革,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推動了飲水安全、節(jié)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設。結合材料,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加以分析

題型:問答題

2011年3月10日,在云南盈江發(fā)生5.8級地震,震中位于北緯24.7度,東經97.9度,震源深度約10千米。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云南盈江縣副縣長李智仁說,截至16時,地震已造成16人死亡,140多人受傷。此后10分鐘內,當地又連續(xù)發(fā)生3次余震,震級為4.7、4.5和3.6級。國務院救災工作組于10日晚間抵達地震災區(qū),傷員救治、遇難人員善后和群眾的轉移安置等各項救災工作正在有序展開。此外,多支救援力量也馳援盈江,各方救災款物陸續(xù)抵達。辨題:自然的力量是強大的,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題型:問答題

在上海.啟東之間架設一座跨江大橋,是通滬兩地多年的夢想。2009年2月28日,滬蘇兩地之間的第一條跨江快速通道――崇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由于位于長江河口段,江寬潮急,地質條件.氣象條件.水質條件等非常復雜,工程施工遭遇極大挑戰(zhàn)。工程指揮部和施工建設團隊從實際出發(fā),發(fā)揚共克難關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于2011年4月15日完成了崇啟大橋江蘇段的建設。目前,崇啟大橋上海段建設已進入沖刺階段。據介紹,接下來的三個月是崇啟大橋上海段施工的關鍵期,施工人員正按照天氣情況科學安排施工進度,確保提前完成工程建設。崇啟大橋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為長三角地區(qū)提供一條重要便捷的通道,這必將對長三角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發(fā)揮長三角地區(qū)的整體效應,提升長三角地區(qū)國際競爭力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相關原理?

題型:問答題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視沙漠為害,是資源的“荒地”。如何治理沙漠、化害為利?人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認為,“沙漠是資源”并提出了“沙產業(yè)理論”,提出創(chuàng)建“利用陽光,通過生物,延伸鏈條,依靠科技,對接市場”的沙產業(yè)。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沙產業(yè)理論”的指導下,我國沙產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不少企業(yè)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廣袤無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資源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使被動的治沙轉變成主動的沙漠生態(tài)構建。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人們的認識再次升華:科學開發(fā)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上述材料體現了《生活與哲學》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中的哪些道理?

題型:問答題

材料一:由于幾十年來大規(guī)模開發(fā)北大荒,致使黑龍江平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87億噸地表水隨之流失,濕地面積由于上世紀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材料二: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它的發(fā)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zhàn)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按照計劃,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將在兩年內依次與天宮一號完成無人或有人交會對接任務,并建立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說明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

題型:問答題